赏析 注释 译文

论语十则

佚名 佚名〔先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译文及注释

第一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先生,指孔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 阜)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生气,发怒。
  (9)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
  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动词用做名词),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谋划。
  忠:尽心尽力。
  信:诚信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而:连词,表顺承,就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作为。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第四则: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通“惘”,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本段讲了学习与思考的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第五则:学习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诲女知之乎!
  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杨伯峻《论语译注》)
  2、诲女知之乎!
  我告诉你什么叫求知吧!(李泽厚《论语今读》)
  3、诲女知之乎!
  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钱穆《论语新解》)
  4、诲,女知之乎?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5、诲女,知之乎?
  我教导你的知识,你都知道了吗?(徐志刚《论语通译》)
  6、诲女知之乎!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7、让我来教教你吧,你可懂得这个道理?(杨润根《发现论语》)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解: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士:有抱负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词类活用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作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作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通假字

不亦说乎:“说”通“悦”的古字,愉悦,高兴。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诲女知之乎 :“女 ”通:“汝”,你。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坚贞不屈。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乐”的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不应该读yuè,而应该读l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例:音乐)、lè(例: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一词多义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是知也(通“智”,智慧)。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4)递进连词。
(5)修饰连词。
(6)因果连词。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③谓为信然:确实。
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
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①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
③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所以,因此。
④ 既克,公问其故。 故:原因,缘故。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所涉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
【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多个(三和九在文言文中有多个的意思。)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佚名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猜您喜欢
赏析

临江仙·祗恐牡丹留不住

辛弃疾辛弃疾 〔宋代〕

祗恐牡丹留不住,与春约束分明。未开微雨半开晴。要花开定准,又更与花盟。魏紫朝来将进酒,玉盘盂样先呈。鞓红似向舞腰横。风流人不见,锦绣夜间行。
赏析 注释 译文

与朱元思书

吴均吴均 〔南北朝〕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赏析

【双调】湘妃怨_武夷山中落

张可久张可久 〔元代〕

武夷山中

落花流水出桃源,暖翠晴云满药田。流金古像开香殿,步虚声未远,鹤飞来认得神仙。傍草漫山径,幽花隐洞天,玉女溪边。

山中隐居

丹翁投老得长生,白鹤依人认小名。青山换主随他姓,叹乾坤一草亭,半年不出岩扃。写十卷《续仙传》,和一篇《陋室铭》,补注《茶经》。

怀古

秋风远塞皂雕旗,明月高台金凤杯。红妆肯为苍生计,女妖娆能有几?两蛾眉千古光辉。汉和番昭君去,越吞吴西子归,战马空肥。

黄山道中

何人礼斗上松梢?有客题名刻树腰。指前峰半日行来到,这山不是小,洞天宽容我诗豪。白云观欹仙枕,朱砂泉流药瓢,紫兰宫玉女吹箫。

赏析 注释 译文

人月圆·雪中游虎丘

张可久张可久 〔元代〕

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兴亡遗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老僧同醉,残碑休打,宝剑羞看。
赏析 注释 译文

恋绣衾·柳丝空有千万条

赵汝茪赵汝茪 〔宋代〕

柳丝空有千万条。系不住、溪头画桡。想今宵、也对新月,过轻寒、何处小桥。
玉箫榭春多少,溜啼红、脸霞未消。怪别来、胭脂慵傅,被东风、偷在杏梢。
赏析

小重山·春愁

吴淑姬吴淑姬 〔宋代〕

谢了荼縻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衬云浮。不如归去下帘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赏析

忆秦娥·春感次素庵韵

徐灿徐灿 〔清代〕

春时节。昨朝似雨今朝雪。今朝雪。半春残暖,竞成抛撇。
销魂不待君先说。凄凄痛还如咽。还如咽。旧恩新宠,晓云流月。
赏析

减字木兰花(千叶梅)

姚述尧姚述尧 〔宋代〕

暗香清绝。不比寻常枝上雪。细叠冰绡。多谢天公快翦刀。
仙姿楚楚。轻曳霓裳来帝所。淡拂宫妆。瑞脑重铺片片香。
赏析

鹧鸪天

石孝友石孝友 〔宋代〕

收拾眉尖眼尾情。当筵相见便相亲。偷传翡翠歌中意,暗合鸳鸯梦里身。
云态度,月精神。月流云散两无情。觉来一枕凄凉恨,不敢分明说向人。
赏析

满庭芳(上张紫微)

石孝友石孝友 〔宋代〕

笔走龙蛇,词倾河汉,妙年德艺双成。帝庭敷奏,亲擢冠群英。龙首其谁不取,便直饶、勋业峥嵘。偏他甚,泼天来大,一个好声名。
忆曾。瞻拜处,当年汝水,今日湓城。叹白首青衫,又造宾闳。谨贽诗文一卷,仗仙风、吹到蓬瀛。依归地,熏香摘艳,作个老门生。
© 2023 学习分享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