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梅花九首

高启 高启〔明代〕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
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薄暝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
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籍倩谁收。
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
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香温。
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
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
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
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
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

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
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
云暖空山裁玉遍,月寒深浦泣珠频。
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却未真。

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
帘外钟来初月上,灯前角断忽霜飞。
行人水驿春全早,啼鸟山塘晚半稀。
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

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
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
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

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
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
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梅花应该是那的上的神物,不知是谁将它放当人南,使其处处可见。
大雪满山的时节梅花如一位高人隐士独卧于其中,在月光朗照的夜晚,它又像一位美人独舞。
寒冬时依傍着萧瑟竹子的稀疏的影子,初春时又盖住了一吹又一吹苔藓的青草之香。
自南朝诗人何逊创天了咏梅佳天以后就没有人能比得上,寂寞守了这许多年,又开了几回呢?

我与梅花均是一身雪白,梅花仿佛是仙人,与水与竹子很有缘分,不同俗流。
梅花开正浓艳,但是经雨打风吹即将凋零,远远望去如一吹烟雾似暗还明。
日暮时在山中人家松树下,有梅花开放,轻寒中在人边的小酒店,梅花开在杏花开放之前。
在桃花源中秦时旧民,若解正当时令的植物,应该种植梅花,就不会引渔郎进入桃花源的洞的。

翠鸟惊动飞当了别的树枝头,梅花的冷香一吹狼藉请谁来收拾呢。
骑驴踏雪寻梅揽胜,因酒醉风吹落帽而不知,放鹤人赏梅归来大雪落满小舟。
在淡月微云下就如在梦境中一般,我却在空山流水中独自忧愁。
几次观赏梅花的孤影徘徊流连的地方,还以为是花神晚上出外游览呢。

淡淡的霜花沾湿了梅花的粉痕,谁设置了轻纱帐保护了梅花的香温。
我的诗歌伴随着十里的寻春路,半夜三更还在挂月的村头抒发忧愁。
梅花飘当空中只担忧与白云天伴,谁肯相信宝玉竟是梅花的精魂。
饮下一樽酒想探访梅花这个罗浮客,空旷的山中落叶飘飘正如掩上门。

梅花把云雾当天屏风把白雪当天宫殿,俗世的尘埃污秽没有可以通进来的道路。
春风还未刮起,梅枝就已经知道春的要来了,于是催开梅花。初升夜月之光和梅花融合,梅树变成空的似的。
梅树依偎竹下,交相辉映,梅花就如白衣宰相,遗世独立,卓尔不群。
梅花啊,你在这严寒寂寥的山野里,不要心生怨气呀,你回头看看那些名声显赫的花园里,当处荆棘丛生啊!

扬州梦已醒,阁中掩蔽着灰尘,与梅花的幽雅约会的情景还是要诗人来描绘。
独立残夜,形只影单,再看当梅花时,已只剩余香,季节也不是春的了。
暖云深山中梅花凋谢如白玉裁落,又如寒月下深浦中鲛人泣珠。
当时在掀篷图中看当梅花,着实喜欢这美丽的花儿,却原来时画中的梅花而不是真的。

梅花无奈独自开放,随风摇摆,怎么肯为多愁而减弱美玉般的光辉?
帘外钟声传来,弯弯的月亮已经升起,灯前角声忽然中断,寒霜飞起。
一早就发现水驿边上盛开的梅花,还有众鸟在山塘边啼鸣,晚来渐渐稀少。
从遥远的洛阳归来与梅花相逢,惭愧自己洁白的衣服已沾染了尘埃。

梅花最喜欢多寒的气也最得阳,一直在白云之乡如仙人游览。
寂寞的人生起春愁,这样的也会变老,梅花在夜色朦胧中开放,仿佛月光中发出香气。
楚客屈原不吟咏人行之路的寂寞,吴王已经酒醉,那里的苑台也已经荒凉。
有谁看见梅树枝头花儿惊动的地方?微风袅袅吹来,寒霜纷纷落下。

梅花的孤独只有明月才知道,无限春愁都绽放在一枝上;独自绽放而不与百花争春,显得孤单寂寞。
当想当那位爱梅的朋友正在远方思念着自己的时候,心中便有了些许安慰。
此时正是别院中灯火明亮的夜晚歌声已残,深宫中化妆结束正在照镜子的时候。
旧梦已经随着流水远去,对着山窗姑且与梅花天伴题写诗篇。

注释
琼姿: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
“雪满”句:出自东汉袁安卧雪之典。
“月明”句:出自隋朝赵师雄在月夜林中逢美人饮酒、醒来在大梅树下之典。
漠漠:密布之貌。
缟袂(mèi):素色衣服,借喻梅花。
薄暝:日暮。
倩:请。
“骑驴”句:用孟嘉西风吹帽典故。
放鹤人:指北宋隐士林逋。
香:一天”春“。
罗浮客:指传说中的梅花仙女。
“翠袖”句:化用杜甫《佳人》“的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诗句。
白衣宰相:借喻梅花。
泣珠:用鲛人泣珠典故。
横斜:指梅花。
无那:无奈。
楚客:指战国诗人屈原。
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忽疑”句:化用卢仝《有所思》“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当窗前疑是君”诗句。
聊复:姑且。▲

其一赏析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琼姿,这是古诗词中的常用词了,谓瑰丽的姿容,通常只用于梅花。不过,诗的首联,却一点也不因这措辞的常见而显得平凡:神话中的昆仑山,上有瑶台十二座,皆以五色彩玉筑成;梅花既有瑰丽的风姿,那么就本该(合,应该)充任瑶台上的琼玉,至于它们为何不留居在飘渺的仙山,却被不知哪位仙家之手,栽向了江南的处处山林,这,可真是个令人大惑不解的疑问!这二句,给凡间的梅花,赋予了谪仙的身份,使它们纵然已降生到地上,却终究是超凡出尘、气质异于俗中众花。若不是诗人对梅的品行理解至深,安能作此奇想、出此奇语、发此奇问?至于为何只说栽于江南,而不说栽于天下,这,也可算得个疑问:大概,诗人一生足迹不出江南,在他的心目中,只有这片山川钟秀、人杰地灵的广土,才最适宜迎接梅的降临?

  “雪满山中高士卧”,梅花到底还是来到了人间,不过,它们既然是夙具仙骨,当然也不屑在尘埃之中生长;远离人迹的烦嚣,栖住到大雪铺满的深山,这,才是这位孤高拔俗的隐士的愿望。常人说到梅花,总不免提什么“傲霜斗雪”,其实,梅花又何尝逞勇好斗?雪满山中,它们却稳稳地酣卧,何尝把大雪放在心上?大雪又怎配做它们的对头?“月明林下美人来”,梅花到底是花的一种,是世人愿意亲近的美人,不过,这美人既然是仙子下凡,俗人当然不能轻易窥到,若去闹市中寻觅,无异于水中捞月。你须得摒弃一切俗念,退身到清风明月的林泉之下,那时,你才能见到她款款而来,神情是那么超朗闲雅,容貌是那么清秀动人,一如《世说新语》中的咏絮才女谢道蕴,“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请反复吟诵这千古名句,请反复体味其中的含义:独立而无惊、无憾的高士,秀雅而不艳、不俗的美人,梅花的高洁精神,不正化身于这二者而得到了最生动的显现了吗?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这二句是分承上二句,再作进一步的申说,其原来的含义,应该是如下:山间的苍苍秀竹,自不会放过与高士交结的机会,它们把自己萧萧竹声中的清寒,奉献给梅花的身影,好让那疏朗的梅影得了清寒的依附,更显得仪态高峻;山间最不起眼的漠漠青苔(漠漠,密布之貌),也知道爱怜美人,当她完成了报春的使命,零落的花瓣半蚀于春泥之时,它们也会把自己身携的微微春意,轻轻遮掩在她残留的清香之上,好让无意争春的美人,也多少领受点春的回报。这二句的正常顺序,本来也该是“萧萧寒竹依疏影,漠漠春苔掩残香”,殊不料,诗人却把“寒”与“春”提炼到醒目的句首,显得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残香”的梅之魂魄,而遗于句尾的“竹”、“苔”,倒成了这二者蜕下的躯壳。次序一变,诗的境界顿异,诗人的笔法,真是老到。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何郎,指南朝的诗人何逊,作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诗,虽然他不是第一个咏梅者,但诗人大概认为梅花的“好咏”(佳作)自他而始。在何逊之后,诗坛上当然也不乏“好咏”,但诗人在这里说梅花自从何逊去了便不逢知己,使自己不禁要问它们在漫漫的岁月里,寂寞愁苦地在东风中开落了多少回,似乎近千年来只生出自己一个梅花的知音——这,说他目无古人、过于自负,也未尝不是;但若没这份空前的自信,又如何有胆量抛开古人的陈规所限,别创出这千古佳作?况且,佳作既已咏成,就算他真的笑傲古人,古人到底也指摘他不得!

  具体的梅易写,抽象的梅难说;梅之形态易赋,梅之精魂难摄。何也?诗人若不先禀有梅的灵性,又安能窥到梅的灵魂深处?因此,由此意义上说,读者最该佩服的,倒不在诗人手笔的高妙,而应是诗人襟怀的高洁;读者在梅的“疏影”之上,也更该细看是否有诗人自己的身影在“依”着。

  临末还有一点说明。注家谓:“雪满山中”句,出自东汉袁安卧雪之典;“月明林下”句,出自隋朝赵师雄在月夜林中逢美人饮酒、醒来在大梅树下之典。(见清人金坛《高青丘诗集注》)其实,袁安卧雪在城中,而不在山上;赵师雄所遇的美人,与赵在酒肆中狎饮,岂可算梅花的化身?清人寻出的典故,多有胶柱鼓瑟之病,今悉不取。▲

创作背景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高启应诏进京纂修《元史》,从那时起他的心中就一直疑惧不安。他的《赴京道中逢还乡友》写道:“我去君却归,相逢立途次。欲寄故乡言,先询上京事。”上任不久,他便觉察到京城中的政治气氛敏感而紧张,文人处在朝不保夕的状态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获罪。翌年《元史》编成,高启授翰林编修;七月,擢为户部侍郎,高启以“冒进用”为辞而恳求辞官,他被赐予内帑白金,给牒放还于乡,然而回乡之后他却未能过上平静的隐逸生活。洪武七年(1374),苏州知府魏观因改修张士诚旧邸而触怒了统治者,高启为之作《上梁文》被连坐腰斩,年仅三十九岁。在这之前,他把内心的不安和恐惧写入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梅花九首》组诗。 ▲

赏析

  《梅花九首》塑造了梅花的群像。组诗的第一首,诗人为梅花定下高士美人这样基本的品格意象,然后围绕此一核心展开多侧面、多层次的描写,以表现其“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梅花九首》其二)的飘忽,“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自成愁”(《梅花九首》其三)的忧郁,“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梅花九首》其六)的孤独,“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梅花九首》其八)的高洁。

  高启之前写梅之诗已众多,而高启的《梅花九首》又在咏梅诗的天地里开辟出一片新领域。这一方面,表现为对咏梅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表现为对咏梅题材的创新。

  《梅花九首》用“高士”和“美人”比喻梅花,将梅花塑造成传统的隐士、高士或美人,就是对传统写法的继承。组诗第一首引用了“袁安困雪家中卧”和“赵师雄罗浮山梦遇梅仙”两个典故,将梅花比拟成“高士”和“美人”。“高士”即“隐士",“美人”便是“仙人”,他们在白雪覆盖的山中和月光笼罩的林下独处,远离尘世的喧嚣,清幽寂寞、遗世独立,显得高洁雅逸。此外,诗中还使用一些相近的意象,例如“缟袂”、“罗浮”、“翠羽”、“白衣宰相”、“花神”。有的意象展现了女性之美,继承了苏轼擅于将梅花女性化的写作手法。

  组诗中有许多表达隐逸思想的诗句,例如:“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梅花九首》其二)“骑验客醉风吹帽,放鶴人归雪江舟。”“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梅花九首》其三)“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梅花九首》其四)“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住山中。”(《梅花九首》其五)。这一类高洁、飘逸、自由的梅花形象是他生活的投影,反映了他对于独立人格、自由生活的向往。“翠袖佳人”句把梅花比作依于竹下的翠袖佳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花于冰雪中绽放的美丽,以及与青竹为伴的高洁志趣,化用杜诗更增添了意蕴,凸显出梅于苦寒之中甘于寂寥、高洁自守的品格,寄寓了诗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格追求。

  借梅花歌咏高洁的品格,从而指向隐逸之情,是传统咏梅的套路。《梅花九首》的独特之处在于:在梅花高洁品质之中加入激愤之情,赋予梅花新的情感、审美内涵。这组诗中隐约透露出他对官场生活的不满、抱怨与无奈。这种情绪体现在清冷孤独、无人赏识的梅花形象上。以《梅花九首》其七为代表。这株梅花生长在驿站边上,诗人上京赴任时曾偶遇这株梅花,这次返乡途中再次看到,若故友重逢一般。驿站有山有水,有盛开的梅花还有鸣叫的小鸟,景色是如此自然、清新、单纯、迷人,与失真灰暗的官场生活形成强烈对比。他说曾经洁白的衣服已沾染了京城的尘埃,比起依然洁白无暇的梅花,他是多么惭愧啊!诗人化用陆机诗中的典故“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委婉地表达出对官场的不满和厌恶。

  高启虽然不热衷于名利,天性喜爱田园隐逸生活,但是他年轻时也曾有过报效国家、建功立业之志。这组诗中隐约流露出这种无人赏识的孤愤之气和抑郁之情:“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梅花九首》其一)“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梅花九首》其二)“寂寞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梅花九首》其五)“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独自属诗人。”(《梅花九首》其六)表面上看,诗人是在劝慰梅花不要因为无人欣赏而苦恼抱怨,实际上这是他在劝慰自己。诗中反复出现“愁寂”“寂寞”“休怨”“幽期“这些词语,明显加强了这种意味。这些诗融入了诗人的生命,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它们大大扩充了高启咏梅诗的情感容量,塑造出了崭新的梅花形象。高启借高洁的梅花形象,抒发自己的孤愤之情,赋予了梅花新的情感内涵。

  高启这组梅花诗的一大创新之处是描绘出一类惊悸恐惧的梅花形象,最有代表性的是《梅花九首》其三。此诗首联一“惊”字打破了宁静,气氛开始变得紧张。“翠羽”用了罗浮山梅仙的典故,指代停留在梅花树上的小鸟,它受到惊吓之后飞到别的枝头。冷香是种特殊的香味,历代诗人常常用“暗香”“冷香”“清香”这些朦胧清冷的香气来形容梅香,例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辛弃疾的“瘦棱棱地天然白,冷清清地许多香”(《最高楼》)。“冷香狼籍倩谁收?”这个疑问透露出梅花“花瓣委地无人收”(白居易《长恨歌》)的凄清与孤凉。颈联诗人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中来,他突然意识到那些淡月微云都是梦境,现实中他却在空山流水中独自忧愁。这种忧伤的气氛笼罩了整个诗境,尾联写诗人独自在梅树下徘徊,抬头看见满树梅花,还以为是花神夜里出来游玩,来安慰他的孤独寂寞。

  《梅花九首》中有不少描写惊悸恐惧梅花形象的诗句,流露出诗人内心不安的情绪。诗人对自然界的一点点微小变化都感到担忧、惊慌,甚至达到了杯弓蛇影的地步,这种情绪反映在梅花形象上。例如:“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梅花九首》其五)“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余芳不是春。”(《梅花九首》其六)“帘外钟来初月上,灯前角断忽霜飞。”(《梅花九首》其七)“枝头谁见花惊处?娲娲微风簌簌霜。”(《梅花九首》其八)“断魂只有明月知,无限春愁在一枝。”(《梅花九首》其九)这些诗句显示了诗人心中的忧愁、不安之感。诗人常常借助“惊、冷、觉、空、残、孤、忽、断、愁”这些字眼烘托一种惊悸不安的气氛,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不安、疑惧。

  高启在诗中为梅花鸣不平。如《梅花九首》其五,诗篇的首联是写梅花的居所。这是一个云雾笼罩冰雪弥漫的世界,这是一个远离尘世,冰清玉洁,相对封闭的世界。诗篇首联便极力描绘出梅花居住环境的圣洁和高贵。颔联写梅花知春报春的才能和白梅花在月光下形成的奇特景象。“春风未动枝先觉”是推理推出的结论,“夜月初来树欲空”是视觉看到的幻像。前者虚,后者实,虚实相对,相映成趣。颈联把梅花高度人格化,把梅花叫作翠袖佳人,白衣宰相。在写法上,此之谓“遗形取神”。也就是说诗人舍弃了对梅花外部形态的摹写,专门用恰当的比喻揭示梅花的内在精神。高启性情孤傲,不与明朝政权合作,拒绝出任官职。这里歌咏梅花来表明志向,诗人与梅花已经物我合一了。尾联“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两句实际上是委婉含蓄地揭示明朝官场的凶险。

  高启对梅花的爱是单纯而真挚的,梅花是他心心相印的挚友,也是他生死相恋的爱人。当诗人吟咏赋诗时,梅花就仿佛能听懂他的话一般。在他笔下,梅花甚至能够与诗人说话,倾诉思念之情。如《梅花九首》其九。这首诗前两句写梅花,后两句写诗人自己。高启使用了拟人手法,梅花的孤独只有陪伴她的明月才知道,她把无限春愁都绽放在一枝上。她独自绽放而不与百花争春,显得孤单寂寞。当她想到那位爱梅的朋友正在远方思念着自己的时候,心中便有了些许安慰。诗人巧妙化用了前人诗句,借梅花的口吻道出思念之情。他第一次将梅花变为抒情主体,借梅之口吻、从梅之角度来倾诉对诗人的思念,而不同于往日诗人对梅花的咏怀。这样爱梅之情就显得更加真挚感人,诗歌因为新颖的写作角度也更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这组诗将高启那一代文人如梦如烟、挥之不去的孤高与不幸、冷漠与自守、忧愁与自恋充分地传达出来。“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時”,可谓意味深长,文人们的好运早已一去而不复返,何时再来也毫无指望,他们所能做的只有隐居山林吟咏情志而已,而这正是诗人自己的写照。

  《梅花九首》显示了高启写诗选辞用字的深思熟虑。如其一,这首诗赞美梅花,以梅花孤傲的品质自喻,具有“大雅”之情感。其第二联“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以雪白、月光之晶莹亮晰来比拟梅的颜色,而用高士、美人来将梅的品质拟人化,未出现“梅”字,但将梅花的形象由外而内地展现,可见其辞句之功力。同时,这组诗能脱出前人的窠臼,用多方譬喻与衬托的手法写出梅的气节,突出梅的风骨与魂魄。他的这种譬喻也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曹雪芹《红楼梦》中写《终身误》的曲子,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之句,其构思恐怕也受到高启诗句的启发。薛宝琴“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之句,也是脱胎于“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正是由于对“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这两句诗的喜爱,毛泽东在批注《梅花九首》时将高启评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高启

高启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明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项脊轩志

归有光归有光 〔明代〕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堦寂寂 一作:阶寂寂)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无此段文字;沪教版无此段。)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赏析 注释 译文

获麟解

韩愈韩愈 〔唐代〕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赏析 注释 译文

卖油翁

欧阳修欧阳修 〔宋代〕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赏析

雪堂问潘邠老

苏轼苏轼 〔宋代〕

  苏子得废园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曰“雪堂”。堂以大雪中为,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苏子居之,真得其所居者也。苏子隐几而昼瞑,栩栩然若有所适,而方兴也,未觉,为物触而寤。其适未厌也,若有失焉,以掌抵目,以足就履,曳于堂下。

  客有至而问者,曰:“子世之散人耶?拘人耶?散人也而未能,拘人也而嗜欲深。今似系马止也,有得乎?而有失乎?”

  苏子心若省而口未尝言,徐思其应,揖而进之堂上。

  客曰:“嘻,是矣!子之欲为散人而未得者也。予今告子以散人之道:夫禹之行水,庖丁之提刀,避众碍而散其智者也。是故以至柔驰至刚,故石有时以泐;以至刚遇至柔,故未尝见全牛也。予能散也,物固不能缚;不能散也,物固不能释。子有惠矣,用之于内可也,今也如猬之在囊,而时动其脊胁,见于外者不特一毛二毛而已。风不可搏,影不可捕,童子知之。名之于人,犹风之与影也,子独留之。故愚者视而惊,智者起而轧。吾固怪子为今日之晚也,子之遇我,幸矣!吾今邀子为籓外之游,可乎?”

  苏子曰:“予之于此,自以为籓外久矣,子又将安之乎?”

  客曰:“甚矣,子之难晓也!夫势利不足以为籓也,名誉不足以为籓也,阴阳不足以为籓也,人道不足以为籓也,所以籓子者,特智也尔。智存诸内,发而为言,则言有谓也,形而为行,则行有谓也。使子欲嘿不欲嘿,欲息不欲息,如醉者之恚言,如狂者之妄行,虽掩其口,执其臂,犹且喑呜跼蹙之不已。则籓之于人,抑又固矣。人之为患以有身,身之为患以有心。是圃之构堂,将以佚子之身也,是堂之绘雪,将以佚子之心也。身待堂而安,则形固不能释,心以雪而警,则神固不能凝。子之知既焚而烬矣,烬又复然,则是堂之作也,非徒无益,而又重子蔽蒙也。子见雪之白乎?则恍然而目眩。子见雪之寒乎?则竦然而毛起。五官之为害,惟目为甚,故圣人不为。雪乎雪乎,吾见子知为目也,子其殆矣!”

  客又举杖而指诸壁,曰:“此凹也,此凸也。方雪之杂下也,均矣,厉风过焉,则凹者留而凸者散。天岂私于凹凸哉?势使然也。势之所在,天且不能违,而况于人乎!子之居此,虽远人也,而圃有是堂,堂有是名,实碍人耳,不犹雪之在凹者乎?”

  苏子曰:“予之所为,适然而已,岂有心哉?殆也,奈何?”

  客曰:“子之适然也?适有雨,则将绘以雨乎?适有风,则将绘以风乎?雨不可绘也,观云气之汹涌,则使子有怒心;风不可绘也,见草木之披靡,则使子有惧意。覩是雪也,子之内亦不能无动矣。苟有动焉,丹青之有靡丽,水雪之有水石,一也。德有心,心有眼,物之所袭,岂有异哉!”

  苏子曰:“子之所言是也,敢不闻命?然未尽也,予不能默,此正如与人讼者,其理虽已屈,犹未能绝辞者也。子以为登春台与入雪堂,有以异乎?以雪观春,则雪为静,以台观堂,则堂为静。静则得,动则失。黄帝,古之神也,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邱,南望而还,遗其玄珠焉。游以适意也,望以寓情也,意适于游,情寓于望,则意畅情出而忘其本矣,虽有良贵,岂得而宝哉?是以不免有遗珠之失也。虽然,意不久留,情不再至,必复其初而已矣,是又惊其遗而索之也。余之此堂,追其远者近之,收其近者内之,求之眉睫之间,是有八荒之趣。人而有知也,升是堂者,将见其不遡而僾,不寒而栗,凄凛其肌肤,洗涤其烦郁,既无炙手之讥,又免饮冰之疾。彼其趦趄利害之途,猖狂忧患之域者,何异探汤执热之俟濯乎?子之所言者,上也;余之所言者,下也。我将能为子之所为,而子不能为我之为矣。譬之厌膏粱者与之糟糠,则必有忿词;衣文绣者被之以皮弁,则必有愧色。子之于道,膏粱文绣之谓也,得其上者耳。我以子为师,子以我为资,犹人之于衣食,缺一不可。将其与子游,今日之事姑置之以待后论,予且为子作歌以道之。”

  歌曰:

  雪堂之前后兮春草齐,雪堂之左右兮斜径微。雪堂之上兮有硕人之颀颀,考槃于此兮芒鞋而葛衣。挹清泉兮,抱瓮而忘其机;负顷筐兮,行歌而采薇。吾不知五十九年之非而今日之是,又不知五十九年之是而今日之非,吾不知天地之大也寒暑之变,悟昔日之癯而今日之肥。感子之言兮,始也抑吾之纵而鞭吾之口,终也释吾之缚而脱吾之鞿。是堂之作也,吾非取雪之势,而取雪之意;吾非逃世之事,而逃世之机。吾不知雪之为可观赏,吾不知世之为可依违。性之便,意之适,不在于他,在于羣息已动,大明既升,吾方辗转一观晓隙之尘飞。子不弃兮,我其子归!

  客忻然而笑,唯然而出,苏子随之。客顾而颔之曰:“有若人哉!”

赏析

【正宫】醉太平

曾瑞曾瑞 〔元代〕

相邀士夫,笑引奚奴。涌金门外过西湖,写新诗吊古。苏堤堤上寻芳树,断桥桥畔沽醽醁,孤山山下醉林逋。洒梨花暮雨。

赏析 注释 译文

驻马听·吹

白朴白朴 〔元代〕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赏析

【中吕】仙客

张可久张可久 〔元代〕

春思

鱼尾钗,风头鞋,花边美人安在哉?烟冷宝炉香,尘昏玉镜台。燕子归来,月淡朱帘外。

括山道中

云冉冉,草纤纤,谁家隐居山半掩?水烟寒,溪路险。半幅青帘,五里桃花店。

赏析

【不知宫调】

乔吉乔吉 〔元代〕

丰年乐

世路艰难鬓毛斑,古奸退闲。白云归山鸟知还,想起来连云栈,不如磻溪岸垂钓竿。
赏析 注释 译文

沁园春·送李御带珙

李曾伯李曾伯 〔宋代〕

饯税巽甫。唐入以处士辟幕府如石、温辈甚多。税君巽甫以命士来淮幕三年矣,略不能挽之以寸。巽甫号安之,如某歉何。临别,赋【沁园春】以饯。

水北洛南,未尝无人,不同者时。赖交情兰臭,绸缪相好;宦情云薄,得失何知。夜观论兵,春原吊古,慷慨事功千载期。萧如也,料行囊如水,只有新诗。
归兮,归去来兮,我亦办征帆非晚归。正姑苏台畔,米廉酒好;吴松江上,莼嫩鱼肥。我住孤村,相连一水,载月不妨时过之。长亭路,又何须回首,折柳依依。

赏析 注释 译文

忆江南·歌起处

王世贞王世贞 〔明代〕

歌起处,斜日半江红。柔绿篙添梅子雨,淡黄衫耐藕丝风。家在五湖东。
© 2023 学习分享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