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躬操耒耜,奉身寡帷幕。田居水舂硙,城宿霜鸣柝。
凝尘尚沈冥,幽赏任飘泊。行歌鲜同欢,起舞真独作。
啸咏气颇雄,攀跻力或弱。樛木植幢荫,丑石掀兽恶。
心耻妇女仁,志薄游侠诺。校书扬雄官,入粟卜式爵。
娱情惬禽弄,失意被蜂蠚。佩履侍殿陛,觚牍宴馆阁。
佣童饲栈驹,贱婢占屋鹊。上书愿封禅,监祠议尝礿。
红璎缀花房,碧刺罥丛薄。春旗天仗浮,秋驾星河涸。
补衮子何能,怀禄我所怍。英名袭莲炬,贵籍谢鱼钥。
造谒每赧然,循默譬沃若。壁蜗涎篆欹,穴蚁战垒却。
组绣红缕连,罨画翠色著。卿云羃邑屋,瑞雪涂郛郭。
群儒修麟经,诸将宣豹略。请剑斩楼兰,传檄喻邛笮。
贾区紫贝粲,酒炉银瓮铄。泼剌鲙翻砧,郭索蟹就缚。
水戏斗鱼龙,山蒐献熊玃。奇服燕姬姹,獠语滇童愕。
东郊买斗鸡,西市卖驯鹤。宛宛绿项凤,濯濯红头雀。
豪僧佛宗开,大巫鬼物托。迎祥有时和,驱厉无旱虐。
漕粟大庾盈,赋桔崇廥错。圈虎割肉喂,鞲鹰搏禽嚼。
荔丹贡瓯闽,橘颗苞沔鄂。能赋皆邹枚,飞翰尽卢骆。
未央曲罘罳,长杨市羽缴。閒棋遇笑仙,杂剧坐忘疟。
佽飞头虎毛,刑官面瓜削。朝仪徵鲁生,庙献宾商恪。
天池漾文波,海岛通潜壑。妇功春蚕溢,穑事秋田穫。
器美镂桐梓,冶良铸钱镈。街樾布虚阴,观阙翔寥廓。
治廷播训敕,清边禁剽掠。穷发炙驼蹄,句丽醢熊脚。
诘奸锄大猾,恤隐发深瘼。灵圃白兽游,禁籞黄鹄落。
时方追古治,事乃继畴昨。巢橧尚羊裘,荜门仍苇箔。
周封表镇望,禹画首河洛。声名惜马缨,音律辨牛铎。
郎署纡银艾,王邸施丹雘。辙浚千车驰,尘坌万马跃。
碣石入渤澥,太行分岭崿。士女工鞶丝,王孙带河橐。
清明日月悬,统正宇宙拓。分行下观风,立听上宣噩。
服官绮纚属,虞衡鞟旁魄。腒■贩泽国,乳湩给沙漠。
木禾神所食,石蜜刀乃斫。天枢夹杓垣,日畿络雄幕。
鼎岂以金铸,山岂以铜凿。戴凭席重重,周舍言谔谔。
锡宴属在镐,咸秩亟祠霍。造邦象邰室,立法简汉约。
吾生类凫鹥,贱迹杂兔貉。囊书烂星芒,匣剑莹霜锷。
雨耕稗频耨,月斸石或搏。寻真养三芝,求方问五药。
传奇存山经,舆地指井络。悠悠秋剪菘,晏晏春食藿。
亲欢戏假面,客至乐吹籥。恃才颇优游,使酒渐谐谑。
山深木敷荣,野迥鹤寂寞。担簦踏槐黄,叠袂联棣萼。
移官居旂常,职领专錞鑮。遮尘帽顶席,随俗屋盖蒻。
俸钱具菹醢,饮馂尝膋臄。孤危众易倾,独立古难卓。
徒跣防毒蛇,空拳困狂㹱。出弊季子裘,入舍居士屩。
海运知化鹍,泥蟠见屈蠖。门高誉荀龙,才逸荐祢鹗。
逍遥投壶歌,慷慨掷骰噱。有兴即骑行,无疑岂龟灼。
俎豆观揖让,宾介谓献酢。风棂李涵冰,日幌樱裛酪。
邻饥马通爨,市醉羊屠醵。耘德钐砺刃,称艺弩引彍。
任情受世疵,肆志探古博。奏赋始中程,谏猎终失度。
不念嫠恤纬,已谓童舞勺。寝兴避弹射,周折准规彟。
襆被丘中琴,扬舲池上酌。桐孙迸空枝,竹稚穿石箨。
南翁日种漆,北地日产柞。蓄厚用不踬,材众工岂格。
甘泉祠犹清,西河居乃索。菁莪采衢谣,湛露兴徒咢。
帝仁载大舆,臣诗埒微爝。史官详纂记,储以掩瓮粕。
马祖常(1279~1338)元代色目人,著名诗人。字伯庸,光州(今河南潢川)人。延佑二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元仁宗时,铁木迭儿为丞相,专权用事,马祖常率同列劾奏其十罪,因而累遭贬黜。自元英宗硕德八剌朝至元顺帝朝,历任翰林直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江南行台中丞、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为文法先秦两汉,宏瞻而精核,富丽而新奇,内容多制诏、碑志等类作品,诗作圆密清丽,除应酬之作外,亦有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