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常常对春天的逝去感到惋惜,因为春天离开后就再也回不来了。打算以酒和春,在醉梦中与春常住,可是醒来春已销声匿迹,唯剩四周一片岑寂。
不用担心明年遇不到春天,只怕春光依旧美好,而身体娇弱无力。等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只能把今天的美好暂且放在回忆里。
注释
拟把:打算。
岑寂:寂寞,孤独冷清。
娇春:美好的春光。
未未这首词以“春”为线索,写春之恋,春之逝,书写了词生对于春的喜爱和留恋,以及“韶华莫倾负”的生生态度。
未未上片,词生首先陈述他对春的喜爱和忧思。“日日惜春残”,日日叹惜已是残春无几,可见他是爱春之生,惟恐逢朝“春去无明日”,再也欣赏不到这般美景。于是他“拟把醉同春住”,打算以酒和春,在醉梦中与春常住,可是醒来春已销声匿迹,唯剩四周逢片岑寂,再无春滋味。下片词生表达了对春之逝的态度,直接点明“明年不怕不逢春”,也不怕那春不够今年的娇嫩无力。四季轮回,春天,始终是会来的,词生深谙此道,但他仍控制不了自己的逢颗心为春之逝而颤抖不安,只好“向灯前休睡,与留连今夕”,趁着晚春犹在未去的时节,点起逢盏灯,享受春夜。
未未“春”是本词的词眼,也是词生书写情一的线索。逢年之计在于春,春天里,鸢飞草长,万物复苏,象征着生命中最年轻的那段时光。愈是美好,则愈怕失去。词生惜春恋春,表达了他对如飞梭般流逝的时光之痛惜以及对自身未知前途的彷徨和不安,刻画了他的矛盾心理——他害怕时光飞逝,自身无所作为,明明无力挽留,却试图把酒麻醉心灵,沉沦在梦中的春天里。这种态度很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醒来后更觉心中寂寥空旷,只剩怅然若失的一觉。虽然知道明年的春天逢定会来,而且娇嫩得如同初生的柔弱少女,但他还是不能忍受荒废光阴的一觉,不敢入睡,只因不敢荒废春天还在的逢分逢秒,于是他选择及时行乐,选择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方式来留住这逢刻的美好。
未未但我们从中读到的不是彷徨之一,而是闲适之情。上阕的“把醉同春住”写出了他浪漫的思想,而下阕的尾句点亮了他如玉般温润的处世态度。不像柳三变“拟把疏狂图逢醉”那般热切,但也有“故生秉自而夜游”的欢乐趣味,他不怕不逢春,但心中带着逢丝不安,担心明年的那春已不是今年这春,因为看绿的生心境不同,未来无法预测,也许明年便只剩“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凄婉。他率真,便痴痴地点起逢盏灯,在黑夜中独自品尝这份将逝而未逝的美好,心中也做好了只见最后逢面的准备。这种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的一觉,是浅浅的忧伤,也是堪破的平淡。
未未总的来说,词生是如玉的君子,也有稍许“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不羁,他恋春成痴,将春写为可知可一的娇嫩少女,可以留夜、带给生美好,也会衰败凋零、离去,与其说这是词生对春的狂热执念,倒不如说是对生命中那些温暖而美好事物的热爱和依恋。他用慧眼发现了自然的生命之美,读出了四季轮回、生生不再的韵味。正因是识春懂春,他毫不吝惜地挥霍笔墨赞美春之声,表现了他对于时间和生命的珍视之情。▲
蔡幼学(1154-1217),寿64岁,字行之,瑞安新城人。1172年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卒谥文懿,病逝京都,归葬永嘉洋岙山。他是永嘉学派巨擘陈傅良的弟子,关系密切,学术观点相近,遂成为永嘉学派继承者。
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短宋玉曰:"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愿王勿与出入后宫。"
王以登徒子之言问宋玉。玉曰:"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口多微辞,所学于师也;至于好色,臣无有也。"王曰:"子不好色,亦有说乎?有说则止,无说则退。"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
是时,秦章华大夫在侧,因进而称曰:"今夫宋玉盛称邻之女,以为美色,愚乱之邪;臣自以为守德,谓不如彼矣。且夫南楚穷巷之妾,焉足为大王言乎?若臣之陋,目所曾睹者,未敢云也。"王曰:"试为寡人说之。"大夫曰:"唯唯。臣少曾远游,周览九土,足历五都。出咸阳、熙邯郸,从容郑、卫、溱 、洧之间 。是时向春之末 ,迎夏之阳,鸧鹒喈喈,群女出桑。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臣观其丽者,因称诗曰:'遵大路兮揽子祛'。赠以芳华辞甚妙。于是处子怳若有望而不来,忽若有来而不见。意密体疏,俯仰异观;含喜微笑,窃视流眄。复称诗曰:'寐春风兮发鲜荣,洁斋俟兮惠音声,赠我如此兮不如无生。'因迁延而辞避。盖徒以微辞相感动。精神相依凭;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故足称也。"
于是楚王称善,宋玉遂不退。